綠色建筑并不是一定要采用高新技術,它可以利用常見的健康材料向人們提供一個清潔而舒適的室內環境,達到居住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協調統一。
發展綠色建筑刻不容緩
我國每年城鄉新建房屋面積近20億平方米,其中80%以上為高耗能建筑。既有建筑近400億平方米,95%以上都屬于高能耗建筑,能源利用率僅為33%,落后發達國家20年。在我國,建筑總能耗(包括建材生產和建筑能耗)約為全國能耗總量的30%,其中用于建材生產的能耗占到全國總能耗的12.48%.在建筑能耗中,圍護結構材料保溫性能差、保溫技術落后,傳熱耗能高達73%~77%.
上世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建材工業發展十分迅速,環境破壞極其嚴重,每年都喪失大量的耕地面積,人均耕地面積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1/4,土地形勢十分嚴峻。
目前,我國政府從保護環境的角度出發,提出“節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”的發展理念,注重以人為本,強調可持續發展,這一舉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。
我國綠色建筑存在的問題
綠色建筑在我國發展得比較緩慢,筆者分析其原因,主要有以下幾點:
首先,很多人士沒有弄清楚綠色建筑的本質含義,根據字面意思,認為綠色建筑只是將建筑物周圍和內部進行綠化。
其次,綠色建筑城鄉差別大,各學科研究的重點多是發達城市,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。大部分學者在研究時都從本專業出發,缺乏對綠色建筑的系統研究。
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綠色建筑的論文,但論文大多都停留在綠色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、設計原則、國外工程介紹,理論知識豐富,但是缺乏國內綠色建筑的實例,設計師在實踐時,沒有可供參考的例子。
設計師在工作中缺少通盤考慮,很多項目是在建筑完成后才考慮綠化、圍護結構節能和新材料的應用。如果僅考慮圍護結構節能、提高建筑周圍的綠化率,并不能提升建筑的整體性能。
節約能源保護環境
綠色建筑應當在有效使用能源和資源條件下,充分利用現有的市政基礎設施,多采用有益于環境的材料,為用戶提供舒適的室內環境,最大限度地減少建筑廢料和家庭廢料。
盡可能少用能源、土地、水、生物資源,提高資源的使用效率;科學地利用廢棄的土地、原料、植被、土壤、磚石等材料,變廢為寶,產生循環經濟效益。
綠色建筑還應注重生態環保。生態環保是指建筑本身,都要適應地域的氣候特征,充分利用基地周邊的自然條件,從建造、運行到拆除再利用,各個環節都對環境不構成威脅,在建筑中力爭做到“取于自然,回歸自然”。
綠色建筑強調建筑運營和使用全過程的少廢、少污,要求建筑系統盡可能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面影響,如空氣污染、水污染、固體垃圾等污染物的排放,減少對生物圈的破壞,最終達到維系一個人類與自然生物和諧共存的生態環境。綠色建筑要對物理環境加以控制,通過各種綠色技術手段合理地提高建筑室內的舒適性,同時保障人的健康生活,給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環境質量。
綠色建筑的設計對策
綠色建筑是一個宏觀的概念,材料的循環再利用,新能源開發等很多問題都不應停留在個體建筑上,建筑師應該著眼大局,將其放在城市整體規劃中進行思考;綠色建筑中出現的許多技術問題,比如污水處理、太陽能的采集和利用,不僅僅是建筑專業范圍內的問題,還需要建筑師和其他專業的工程師相互配合,共同解決。
從設計目標上看,綠色建筑在滿足功能和空間需求的前提下,還應該強調集約資源、減少污染。設計師在工作中應該遵循綠色建筑的基本原則:尊重自然,強調建筑與自然的協調統一。應該尊重當地的生態環境,增加對自然環境的理解,使人們的行為與自然環境的發展協調統一起來。
因地制宜地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和高效地利用自然資源,正確處理節能、節地、節水、節材、環保及滿足建筑功能之間的辯證關系。建筑師在建筑過程中,應當注意結合公眾需要,按照當地的氣候采取相應的設計策略、利用簡單的實用技術、使用節能的建筑材料。
/www.www.yiro.cc